
之前很多人都很好奇"玉米纖維“,希望了解“玉米纖維”為什么是“合成纖維”而不是“人造纖維”?小編覺得這個話題很有意思,那么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掰飭掰飭。
“纖維”作為一種紡織原材料,大致可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兩種。
“天然纖維”是指自然界存在和生長的、具有紡織價值的“纖維”。可細分為“動物纖維”(例如,蠶絲、羊毛等)、“植物纖維”(例如,棉花、亞麻等)以及“礦物纖維”(例如,石棉)。
蠶絲
而“化學纖維”(簡稱“化纖”)是指使用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物質為原料、經過化學或物理方法加工而制得的纖維。按所用高分子化合物來源的不同,“化學纖維”可分為以天然高分子物質為原料的“人造纖維”和以合成高分子物質為原料的“合成纖維”。
在《協調制度》第五十四章及五十五章的章注釋中,對“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也有相關定義——
“一、本協調制度所稱“化學纖維”,是指通過下列任一方法加工制得的有機聚合物的短纖或長絲:
(一)將有機單體物質加以聚合而制成的聚合物,例如,聚酰胺、聚酯、聚烯烴、聚氨基甲酸酯;或通過上述加工得到的聚合物經化學改性制得(例如,聚乙酸乙烯酯水解制得的聚乙烯醇);
(二)將天然有機聚合物(例如,纖維素)溶解或化學處理制成聚合物,例如,銅銨纖維或粘膠纖維;或將天然有機聚合物(例如,纖維素、酪蛋白及其他蛋白質或藻酸)經化學改性制成聚合物,例如,醋酸纖維素纖維或藻酸鹽纖維”。
那么,顧名思義,“玉米纖維”作為一種以天然植物——“玉米”為原料加工制得的“纖維”是否應按“以天然高分子物質為原料”制得的“人造纖維”歸類呢?
答案是否定的——所謂“玉米纖維”實際上是以玉米、小麥等淀粉為原料,經發酵轉化成“乳酸”,再經聚合、紡絲而制成的化學纖維。“玉米纖維”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輕柔滑順、強度大、吸濕透氣,加工的產品有絲綢般的光澤及舒適的肌膚觸感和手感,懸垂性佳并具有良好的耐熱性及抗紫外線功能。
從上述介紹中可以看出,制造“玉米纖維”的原料實際上是玉米發酵而得的“乳酸”(又稱“2-羥基丙酸”),并非“天然有機聚合物”。換言之,“玉米纖維”屬于以“乳酸”為有機單體,經過聚合后紡絲制得的纖維產品。符合第五十四章章注釋一對“合成纖維”解釋。因此,“玉米纖維”實際上屬于一種“合成纖維”。
所以,“玉米纖維”也稱為“聚乳酸纖維(PLA)”(具體內容詳見海關總署公開歸類決定Z2006-0356,解釋的很清楚,相當給力~)。
另外,現在市面上又出現了一種稱之為“牛奶纖維”的新型纖維,全稱為“牛奶蛋白纖維”,俗稱牛奶絲
這種纖維是由奶酪蛋白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合成的一種具有生物健康性的新型纖維。是牛奶蛋白纖維經脫水脫脂制造而成的蛋白紗線。經生物工程技術處理,經過與其他纖維材料相結合,生成高等級的紡織纖維。
從其加工工藝可以看出,上述“牛奶纖維”才真正屬于一種“人造纖維”。
人造纖維的性能一般近似天然纖維———棉花,但粘膠纖維 (人們稱為“人造棉”或“人造絲”)最大缺點是受濕后強度降 低,不耐久穿。
合成纖維天天要和我們打交道。合成纖維有許多獨到之處:除具有強力高、不霉爛的通性外,還各有特點,如錦綸耐磨性能特別好,大約要高于棉纖維好幾倍;滌綸纖維彈性最好,抗皺性和保形性也特別好;維綸纖維性能與棉纖維 相近,但耐磨性能比棉好;腈綸纖維性能與羊毛相近,而耐光性 極好,比羊毛也輕;丙綸輕盈堅牢;
目前合成纖維和人造纖維,統稱化學纖維,簡稱化纖。但是目前化纖一詞逐漸在向合成纖維靠攏,民眾通常所說的“化纖”,絕大多數情況都是指合成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