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個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服飾有了標準]
發布日期:[2017/7/5]
共閱[1988]次
日前,由云南省標準化研究院牽頭,云南省文化廳、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及該省各縣區文化管理部門共20多家單位通力合作,研制了布朗族、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傈僳族、納西族、阿昌族、白族、德昂族、獨龍、基諾族、景頗族、怒族、普米族、佤族15個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服飾的地方標準,挖掘和再現了云南省特有少數民族服飾的傳統制作工藝和核心文化元素。今后,上述民族服飾在制作、教學、宣傳、旅游產品開發、文藝展演等方面都有了標準可依。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的外在標志,既是這個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外顯符號,又是這個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與氣質的外化形態。
云南作為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5000人以上常住人口的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15個為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民族服飾璀璨奪目、各具風采,擁有大量珍貴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傳統的少數民族服飾特質正在發生變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保護與傳承面臨著極大的困難。云南省標準化研究院等部門積極探索和創新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方式,落實旅游文化產業標準提升行動,歷時3年深入開展了云南省15個特有少數民族服飾地方標準的研制工作。
此外,依據標準編著的《滇之錦繡--云南特有少數民族服飾考析》一書已于近日由中國質檢出版社出版發行,并作為2017年度好書進行推薦。書中大量的服飾實物和生活場景圖片全部來源于民族服飾的保護和傳承地區,并依據國家標準繪制了服飾裁剪圖,使民族服飾制作有了更強的可操作性。短短幾天,該書得到網友的廣泛好評,有網友評論:"看到這些素雅古樸的服飾、刺繡、花紋、故事……會被瞬間打動,感動你的,不僅僅是令人驚艷的服飾,更是歲月長河里采擷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