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湖流域悠久的養蠶歷史、蠶的一生、拉綿制被、扎染刺繡等制作工藝,還有真絲旗袍、真絲畫、真絲圍巾……一股絲綢清涼之風吹進上海,絲綢成為追捧熱點。8月1日,“中國絲綢小鎮——震澤”文化展在上海虹橋高鐵站鄉愁小棧展廳開展,為旅客奉上的不僅僅是蠶桑絲綢文化盛宴,更喚起了人們久違的鄉愁記憶。
走進展廳,隨處可見震澤絲綢之美。此次展覽共分為“蠶桑·故里”、“蠶桑·記憶”、“蠶桑·精粹”等六個版塊,運用圖文、實物、多媒體觸摸屏等多種方式,生動介紹了震澤古鎮的蠶桑歷史、絲綢文化、景點名勝及農家美食。現場還有手搖繅絲車、弓字形綿兜架等傳統制絲工具,讓旅客在參與互動中深入了解蠶桑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展廳中部高2.2m的圓形實物展臺,底座刻有“桑”“蠶”等古文化字體,上部玻璃展柜中藝術化的展示著震澤絲綢業“五朵金花”:太湖雪、山水絲綢、慈云、絲立方、輯里的絲綢精品,是展廳的亮點,吸引眾多旅客駐足觀賞。
手持木槌,將新鮮桑葉置于絲布上一敲打,綠色的汁液便滲透在絲布上,印出了桑葉完美的輪廓,這是“植物拓染”。“桑葉和絲綢還可以發生這樣美麗的化學反應,古代絲綢上的花紋就是這樣來的吧。”一位女孩邊制作,邊向母親發問。旅客李女士說,沒想到在候車時,還能為孩子進行蠶桑知識科普,這個展廳給了孩子一個意外的暑期蠶桑文化之旅,很有收獲。
“在這里,我看到了我們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絲綢就是鄉愁。”來自北京的陳先生祖籍就是江蘇震澤,他說,“天下絲綢品,震澤占三成”,現在家里蓋的蠶絲被、用的絲綢產品都產自震澤一帶,作為震澤人我很驕傲,希望震澤明天更美好。
一方水土養一方蠶。震澤,地處“吳頭越尾”,是以太湖古稱為名的千年古鎮。唐朝起,這里便有人栽桑、繅絲、織綢,是著名的“蠶鄉”。明清時期,震澤坐擁三萬畝桑田,一鎮出口的生絲占全國總量的1/15。蠶桑之于震澤,已經是一種深入小鎮骨髓的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氣質。
“蠶絲是老祖宗賜予震澤、蘇州的‘寶貝’,決不能丟在我們這一代人手里。”江蘇最美巾幗人物、太湖雪絲綢董事長胡毓芳說。去年11月,環繞震澤的省級濕地公園,“太湖雪”和震澤鎮政府合力打造了太湖雪蠶桑園,計劃恢復2000多畝的桑林,通過“政府+公司+農戶”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吸引周邊眾多賦閑在家的蠶農重操舊業,并給周邊農戶每年帶來30萬元的土地租金收入。
當前,震澤已經集聚了100多家絲綢企業,年產值超12億元,形成了“金花領銜、小花緊跟、百花齊放”的壯美畫卷。
借入選全國首批“特色小鎮”和古鎮申遺的東風,“蠶桑旅游”正成為震澤眼下的新機遇。今年的吳江第三屆桑葚節在震澤蠶桑園內舉行,接待游客超過一萬人次。震澤鎮黨委書記陳琦表示,絲綢讓震澤這個千年古鎮,煥發出歷久彌新的勃勃生機,未來,震澤將圍繞蠶桑主題,依托蠶桑園“千畝桑林、四季養蠶”的獨特景觀,規劃建設好濕地公園4000畝的環水空間,打造“蠶式慢生活”,進一步開創“絲綢+旅游”全景體驗新模式。
作為國內高鐵站唯一的文化地標,鄉愁小棧文化展廳將震澤悠久的蠶桑文化歷史和古鎮旅游精華傳向全國,助推震澤“走出去”。據了解,此次展覽將持續至12月底。展覽期間,“鄉愁小棧”文化展廳還將作為震澤古鎮旅游的服務平臺,不定期舉行活動和產品推介。